慈善法

根據今年3月16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慈善組織是依法成立,符合《慈善法》規定,以面向社會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組織。《慈善法》立法背景是“為了發展慈善事業,弘揚慈善文化,規範慈善活動,保護慈善組織、捐贈人、志願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動參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進步,共用發展成果”。中國政府希望透過《慈善法》,加強對慈善活動的監督,對假冒慈善名義騙取財產或者慈善組織、慈善信託違法違規行為予以曝光,發揮輿論和社會監督作用。假冒慈善名義騙取財產的,由公安機關依法查處;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慈善法》下的參與慈善活動的範圍與內容是:

  1.     扶貧、濟困;
  2.     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優撫;
  3.     救助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害;
  4.     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
  5.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6.     符合本法規定的其他公益活動。

只有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才可以在透過互聯網開展募款捐,而一個慈善組織需要有“公開募捐資格証書”才可以公開募捐。依法登記或認定滿二年的慈善組織,可以向原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公開募捐資格。而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必須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由該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並管理募得款物。”將來,個人如果想要募捐,就必須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個人公開募捐在《慈善法》下變成違法行為。

在募捐的過程,慈善組織應當及時公開向社會公眾募捐情況。公開募捐周期超過六個,需要至少每三個月公開一次募捐的具體情況,公開募捐活動後三個月內應當全面公開募捐情況。

《慈善法》其中一個爭議點在於“慈善組織不得從事、資助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活動,不得接受附加違反法律法規和違背社會公德條件的捐贈,不得對受益人附加違反法律法規和違背社會公德的條件。”而慈善法的細節仍有很多不清晰的地方,特別是對“國家安全”並沒有具體的論述。路透社指出,在《慈善法》下,一些從事權益工作的組織可能會受到影響,特別是與人權相關的議題,將很難在民間社會募捐[1]。

 

[1] 路透社。China set to introduce charity law though some unlikely to benefit。http://www.reuters.com/article/us-china-parliament-charities-idUSKCN0WC0UB。瀏覽日期:2016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