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人如何面對產業昇級下的跨國品牌併購潮

文/老朱

 

產業昇級下的中國工人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多年,經歷八十年代的農村和城巿改革,九十年代國企改革和港台資本大舉進入,到2000年加入世貿進而成為世界工廠後,所謂的“中國模式"漸漸調整策略,直到零八奧運後,對外形成一種“走出去"的併購企業,最後結合以國家發展策略為主的方針,如亞投行和一帶一路,配以非洲的投資和興建高鐵為手段,達到其戰略目的。同時,在中國國內也自2005年開始,進行產業轉移和產業昇級的佈局。珠三角有廣東省 “騰籠換鳥"的“雙轉移"(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政策,長三角在2010年也有《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直到2015年左右,已經初步達成其戰略目的。

 

然而,在中國國家體制的規劃裡,工人只是單純作為勞動力的計算單位,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勞動者,被化成國家規劃的冰冷數字。政府官員更關心的是他們的政績,能否達成上頭的任務。至於工人過去幾十年付出的血汗,例如他們被拖欠的社保供款,以及企業轉移產業和資本時而逃避的經濟補償金,都不會是官員們的優先考慮。為了取回這些勞動所得以及血汗付出,工人們發起一次又一次的反抗,罷工維權在全國各地以近乎倍增的速度發生,達到2015年2700次的驚人數字,更曾發生像東莞裕元鞋廠數萬人罷工的情況。

 

在國家規劃與工人反抗之間,參與博奕的還有資本集團。而在中國的情況下,還分為跨國資本集團和中國民營資本。這兩個資本集團,以一退一進的方式,重新進行著利益分配,當然,工人的力量不被容許在裡面參與協調,因為在現時的政治體制下,工人根本未能在中國形成全國性的組織力量保護自己,所以工人只能是以游擊戰的方式,盡力維護自身權益。下文將以中國飲品行業為例子,呈現當中的互動和鬥爭。

 

跨國食品行業在中國的併購潮

 

百事可樂、可口可樂和達能都是全球500強的跨國企業,自2011年開始,它們都分別以結盟、重組合併和賣出地方品牌方式,與中台華人資本集團合作,意圖重整業務以及重新確立巿場定位。

 

百事可樂在2011年宣佈與康師傅達成協議,組成“康百聯盟",百事全資附屬的FEB公司將百事在中國的非酒精飲料的裝瓶業務出售給康師傅,把當時24間全資和合資裝瓶企業股份移交,以換回康師傅飲品9.5%的股權 [1]。上述的策略結盟在2012年正式通過政府的審查而完成。期間,全國各地的百事可樂工人因為未能平等地參與談判過程,擔心權利被出賣工齡被抹殺而自發地爆發全國性的罷工及停工。最終在政府的強力干預,以及康百聯盟作出保證而暫時平息,它們向工人承諾在聯盟獲批之後的兩年,不會改變員工現有合同條款,所有百事員工現有合同的薪酬福利待遇起碼維持在現在水準。然而,在沒有組織性的工人力量,以及中國政治體制下,企業的承諾保證比起超巿食品的保鮮期更不可靠,不夠兩年,各地的工廠已不斷出現解僱管理層和工人的情況,而且不少更赤裸裸地違背賠償的承諾,引發西北和東北省份的工人罷工抗議,然而,已經過橋抽板的康百聯盟根本不予理會。

併購潮下的工人的抗爭

 

百事可樂工人的反抗雖然受到挫折,然而,這次事件亦受到中國其他飲料企業工人的關注。2016年法國達能集團將樂百氏售予深圳企業,以及同年可口可樂重組中國業務,與中糧及太古達成協議,都遇到工人的罷工反抗,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康百聯盟的教訓。

 

2016年9月法國達能集團將中國樂百氏企業賣予深圳盈投控股,過程並沒向外界公布,也沒有讓全國各地六個城巿的工人知道詳情。直到同年11月廣州樂百氏的水廠工人得知有關消息,擔心自身的權益福利受損,發起罷工事件,並且引發其餘五個城巿的工人接連停工並要求談判。最後經過兩個多星期的抗爭,企業承諾保證延續工齡以及提出特慰金方案才告平息。

 

2016年11月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宣布向中糧和中國太古分別出售北方和南方的瓶裝業務,引起成都、重慶和東北吉林的工人發起超過三個星期的罷工抗議,在成都工廠更出現近千名工人與當地武警對峙衝突的情況。由於網絡世界的高速發展,不管政府如何管控網絡,都未能阻止工人透過網絡結連和傳遞消息,直接加強了工人集體的應對和反抗能力,在上述事件上,工人的組織力量或許仍有待改善,然而工人群體的游擊力量,當遇上共同利益的事件時,爆發的力量將會令到當地政府和跨國企業相當頭痛。

 

假以時日,當中國工人能夠擁有保護自己的組織力量,跨國資本以及政府官僚將不能再將他們排除出規劃決策的領域了。

 

 

 

[1] 搜狐財經(2011年)。康師傅子公司9.5%股權換購百事可樂中國業務。取自http://business.sohu.com/s2011/ksfbgbs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