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TPP時期,一帶一路的發展方向

文/ 曉樺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5月14及15日在中國舉行,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中國將向絲路基金增加1000億元人民幣,並為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預計投放3000億元人民幣。是次高峰會吸引不同國家參加,美國也派出了代表出席論壇,令一帶一路一時風頭無兩。在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後,一帶一路的一舉一動更受矚目。在美國宣佈退出前,跨太平洋夥伴協定與一帶一路被視為兩國之間互相抗衡的戰略。而現時由特朗普主導的美國政府,對中國,對亞洲的態度,與奧巴馬時期大相逕庭。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和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在特朗普帶領的政府下擱淺,這又對中國在全球戰略,特別是一帶一路帶來什麼影響?

 

排除中國的自由貿易組織

 

2008年,美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原本由新加坡、汶萊、紐西蘭和智利所成立的協定變成美國主導。美國的加入令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對自由貿易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協定包括美國等12個國家,涵蓋全球生產總值的25%,和分別佔全球貿易進出口30%和25%。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曾有望成為最具影響力的經濟貿易協定。除了TPP外,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 TTIP)和國際服務貿易協定(Trade in Services Agreement,TISA),這三項的經濟協定均由美國主導。協定涵蓋了不同範疇,從不同的地區和產業,由第一產業到第三產業。

 

而被美國排除在外的中國,也積極構建由自己主導的區域經濟整合戰略。除了與歐洲積極進行經貿合作,中國、中亞五國和俄羅斯也簽訂了上海合作組織,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環保及其它領域緊密合作。亞洲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戰略上,對中國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國也積極與其他亞洲國家組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而一帶一路透過整合這些多邊性關係,去發展出一套以中國所主導的大國戰略。

 

針對亞洲,中國和美國均作出了重要的戰略調整。美國近幾年高調重返亞太,對中國的在區域內的影響力構成威脅。2011年,美國在APEC的會議上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Asia-Pacific Rebalance),美國將戰略要點由中東移至東南亞,並承諾向盟軍投放軍事資源。特朗普上任後,美國退出TPP,奧巴馬時代的亞太再平衡策略宣告終結,而亞太國家亦要考慮在美國勢力退出區域後的對華態度。 TPP失去美國這個領頭羊後,亞太國家與中國的地緣關係正在改變,中國成為美國退出TPP最大的得益者。美國放棄在區內擴展其影響力,而中國則順勢得益。TPP除了其經濟效益,最重要的戰略目的是協助美國更好地融入亞洲,遏止中國崛起。美國退出TPP令中國能夠暢通無阻地整合區域資源,並持續對東南亞國家,甚至是非洲和歐洲發揮影響力。

 

近年,中國積極推動 RCEP,而一帶一路則為中國打開到中亞、中東和遠至歐洲的政治版圖。RCEP是由東盟十國與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澳洲和紐西蘭所組成的一個自由貿易協定。框架的談判於2012年正式啟動。RCEP要求自由化的程度比TPP較低,議題涵蓋範圍以經濟性議題為主。TPP的高規格條款,涵蓋勞工、環境等議題,可能限制部分國家的參與,而RCEP著重實際經濟效益,對發展中國家有一定的吸引力。在美國退出TPP後,不少亞太國家把重點由加入TPP變成RCEP,爭取共同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RCEP中的中國與TPP中的美國一樣,雖然不是協定的創始國,但加入後成了領頭羊。RCEP的落實,將與中國一帶一路的發展接軌,鞏固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地位。

 

中國帶領的一帶一路

 

在一帶一路的推動下,中國積極開放更多自貿區,帶動邊境城市成為自貿區試點,以擴大來自海外的投資。而一帶一路為中國開拓兩條路徑: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制霸歐亞大陸外,也打開其海洋經濟和軍事發展。特朗普放棄奧巴馬所建立的亞太話語權,地域之爭在美國退出TPP後,中國暫時在區域佔了優勢。

 

在大國角力下,TPP的盟友也開始轉向一帶一路。在亞洲,作為美國傳統盟友的日本是TPP主要的推動者。日本在美國退出TPP後仍積極與各國周旋,希望TPP能夠儘快落實。但日本也派出代表團參加這次高峰會。此前,日本與中國在基建投資上的競爭頻繁,日本一直是中國在東南亞基建投資的最大的競爭者。2015年,泰國推翻原本由中國整條承包興建中泰鐵的決定路,把由曼谷至清邁的路段交到日本新幹線興建。同年,日本通過了「新東京戰略2015」,大幅增加在湄公河流域的基礎建設投資,銳意透過基礎建設擴大其在區域的影響力。日本亦希望藉著亞洲開發銀行擴大日本在區內的經濟影響力。但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比亞投行更具資金優勢。

 

根據世界銀⾏推測,發展中國家每年在基礎建設上需要1兆。亞投⾏法定資⾦為1000億美元,初始資本為500億美元,最終可以具備5000億美元到10000億美元的資⾦規模,可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提供資⾦支持基礎設施的建設。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需要有穩定的基礎建設發展才能支撐目前經濟增長的水平。但這些國家仍處於⼯業化的階段,在基礎建設的發展經常面臨資⾦短缺的問題。在高峰會上,習近平表示將在絲路基金和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投放更多資金,預計中國在未來會繼續在亞投行和絲路基金投放更多資源和資金,以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注資。亞洲市場的市場發展潛力龐大,⼀帶⼀路將國內富裕產能和技術輸出到國外,投放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為中國國內產能過剩帶來新機遇,達到雙贏等目的。

 

美國退出TPP後,亞洲國家只能投向一帶一路,以尋求更多經濟和戰略合作關係。沒有美國的TPP,已經失去其意義,而美國調整亞洲策略,也為一帶一路帶來更多合作伙伴。一帶一路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的帶領下,人民幣將進一步邁向國際化,一帶一路的基建項目會以人民幣交易,爭取在國際貨幣市場佔一席位。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地緣政治上,一帶一路將鞏固中國在亞洲的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