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勞工教育及服務網絡編輯室
自1999年國務院出臺《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到2011年7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中國的社會保險制度經過多次修改,終於完成了整部社會保險法。然而,對於中國的社會保險制度來說,這只能算是一個開始。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仍有待解決──例如農民工的社保歷史欠帳。
自1999年《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出臺,規定企業必須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費用,而員工亦必須為部份社保供款,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而社會保險法內規定的職工養老保險,按規定需買滿十五年才能享受退休後的養老待遇──退休金,對於農民工來說,這本應是一個德政,因為相比於農村的居民養老保險只有每月不足一百元,職工養老保險的養老待遇足有十多倍。這也是他們應得的,是用十五年以上的青春換來的退休保障。
對於一直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農民工來說,事情當然沒有這樣順利。農民工占中國勞動人口的三分之一,幹的是最苦的工作,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加工製造業,拿的工資卻是徘徊於國家規定的最低工資附近。自八十年代改革開放至今,第一代農民工已經打工超過三十年,相距1999年《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出臺,亦已經超過十五年,很多都臨近或到達退休年齡,然而能夠安然享受退休金待遇的例子,卻是鮮有聽聞。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在有上億農民工的廣東省,直到2013年為止,能夠領取養老金的農民工僅有800多人。
形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很多,地方政府有法不依、偏袒企業,企業節省成本違法欠供當然是主因,然而農民工不願意參保也是其中一個原因:2014年,全國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的比重僅比上一年上升1.4%,增至15.7%。為什麼農民工不太願意參保?其中不可否認的原因,是農民工社會保險的制度建設仍然缺乏信心。
深圳養老保險關注組的成立,除了希望解決歷史欠帳,爭取第一代農民工能夠補繳養老保險,享受他們應該有的養老待遇外,更為重點的一點是推動養老保險的供款率,增強農民工(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國家社會保險制度的信心。然而,可悲的是,這些年老農民工的下一代,並不支援他們的父母,甚至有反對父母爭取維權的個案。
傳統農業社會裡,家庭和家族作為最主要的消費單位和生產單位,老年人的退休保障都是由家庭承擔,同時老人亦是負責傳承知識的主要載體。進入現代化工業社會,家庭已經不再是消費和生產的主要部份,而知識傳承的責任也從家庭和家族轉移到國家和社會身上。當然,退休保障亦理應由國家、社會、企業及勞動者共同承擔,這亦是社會保險制度的精神。
然而,由於爭取制度改良的成本,對於底層勞動者──農民工來說太大,部分年輕農民工選擇另一種態度──漠視和遠離,而不是改變,甚至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參與爭取改變,怕影響到自己,這種情況如果擴大並發展下去,對國家的未來絕不是福氣。另一方面,年老的農民工爭取本屬於他的養老待遇,也是希望減輕年青一輩的壓力。
“一孩政策”下成長的年輕一代,面對的是跨代貧窮的危機。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中國的基尼系數2003年為0.479,2008年達到最高點0.491,2014年的基尼係數是0.469,一直都徘徊於0.5附近,部分人更認為實際已超過0.5。主要發達國家的基尼系數一般都在0.24到0.36之間。中國貧富懸殊的程度可見相當嚴重。而城巿房地產價格的不斷飆升,以及工資增長追不上物價通漲等原因,也將做成貧富差距拉大。對於出生在農村,但生活在城巿裡的第二代年青農民工,跨代貧窮再不只是一個問題,而是要面對的現實。
然而,面對現實困境的態度有兩種,一是盡力的改變它,讓它變得更好,另一種是逃避它,並將壓力轉嫁到其他方面。有爭取養老保險補繳的工友曾經表示,子女更希望她回家帶孫子,放棄爭取這個遙不可及的權益,因為家裡需要她付出。然而,對於這位工友來說,如果沒有養老金──這筆能夠獨立支配的收入,她可能只是從一個牢籠(工廠),進入另一個牢籠(家庭),進入一個永續勞動但卻不自主的輪迴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