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德國50萬工人大罷工「輪到工會要求雇主了」:每周28小時「平衡工時」怎麼要到的?

轉載自關鍵評論網

德國最大工會組織、擁有390萬勞工會員的「金屬產業工會」(IG Metall),昨(6)日正式與資方代表完成談判:自今(2018)年4月起,旗下的成員企業將調薪4.3%,勞工並可以照顧家庭為由,提出最多2年「工時縮減」的申請,而得到申請的員工,每周固定工時將由35小時,下縮到28小時。

「我們希望雇主認識到,現代家庭中的傳統性別角色正在發生變化,我們希望工人有機會去做對社會很重要的工作。」工會的發言人表示,在過去,在工作上要求更多的「彈性」,其實是犧牲了勞工。工會希望能調整一下,讓勞工也能反過來,受惠於工作上的彈性。

工會於去(2017)年年底開始進行談判,訴求包括了:
‧ 加薪6%
‧ 每周28小時平衡工時
‧ 育嬰、長照等社福補貼

不過,當時資方代表認為,加薪的談判不是不可行,但一口氣調升6%「真的太多」,只願意承諾2%的加薪幅度。而對於28小時平衡工時方案,產業界更是強烈抵抗,資方擔心將有三分之二的勞工符合條件,會使得工廠大開天窗。

不過,勞方也不是省油的燈。

經濟成長、低生育率、製造業缺工:德國勞工談判的最佳籌碼
《轉角國際》報導,目前德國的人力市場,技術勞工早已是「供不應求」,根據聯邦政府統計,當前全德國就有110萬個技術職缺,近3成的製造業苦於「缺工」,而被迫限縮產能。甚至超過半數企業主都認為,「勞動人力不足,是影響企業發展的最大威脅」——也因此,在勞資談判的當口下,工會才能如此據力以爭。

報導也指出,德國目前也陷入了生育率極低、高齡人口增加的社會困境,育嬰、高齡長照等問題,也壓迫著勞動人口,因此工會才會如此積極爭取彈性合約。

工會建議,申請每週工作28小時以照顧年幼子女或年邁父母的工人,資方每月應給予200歐元(新台幣7,060元)的額外津貼。而因工作高風險而暫時縮短工時者,每年可以得到750歐元(新台幣2萬6,475元)的補助。

雙方多次談判破裂,「金屬產業工會」於1月份連續發動「罷工警告」,抗議談判進展緩慢。包括來自保時捷、空中巴士、Bosch家電等大型企業的生產線都受到影響。工會更於1月31日號召50萬來自汽車製造業、電子產品與金屬生產等部門的工人,針對戴姆勒(Daimler)、保時捷、奧迪、寶馬等汽車大商展開為期3天、72小時的大罷工——這也是德國近34年來,由工會所發起的最大抗爭。這可能會使德國公司損失數億歐元的生產成本。

資方代表與勞方代表,從5日開始進行最後談判,而「金屬產業工會」於昨(6)日宣布,已為德國工人贏得了「靈活挪移工時」的權力。

根據勞資雙方妥協的內容,有家庭照護需要的員工,可申請6-24個月的工時縮減(之後將自動恢復週工35小時),但期間薪水將不會比照全職給付,工會爭取的「照護津貼」也將直接折抵成「有薪假」使用。

工會方面也讓步,未來德國企業將可以「缺工」為名,在特定階段與勞工簽訂「40小時工時合約」,而不需比照現行的35小時門檻,希望減緩德國製造業缺工的困境。

不只如此,在工資方面,從今年4月開始,工人的薪水將被調高4.3%,是原來資方同意的漲幅(2%)的2倍。至於其他的一次性分紅,則從4月開始算起,將在未來的27個月內逐步給付。不過這對工會來說或許稍嫌不滿—他們原來的要求,是調薪6%。

這項協議最初會先從德國南部巴登 – 符騰堡州(Baden-Württemberg)的「金屬產業工會」會員開始受惠,但預計最終將讓全德390萬名會員皆受惠。

「金屬產業工會」領袖霍夫曼(Joerg Hofmann)表示,這項協議是走向現代、自主工作世界的里程碑。而代表資方的「南金屬電氣僱主協會」(Südwestmetall)裁判長沃爾夫(Stefan Wolf)也認為,這項協議是「合理的平衡」:「員工可以有更多的方式來縮短工作時間,而公司有更多的方法,來增加工作時間。」

公司曾經擔心,如果過於寬鬆地達成交易時間,將會大幅削減可用的勞動力。不過,資方因為勞方工時減少短缺的勞力,可以藉由和其他勞工簽訂一周40小時工時的合約來解決,讓想賺多一點錢的勞工,能用這種合約和資方「各取所需」。

而這樣的彈性,也能暫時減緩德國缺工問題,解決製造業高達110萬個技術勞工的人力缺口。

「金屬產業工會」的勝利,也可望為德國其他中小企業帶來漣漪效應,包括了一直持續爭取更彈性工時的建造業、電信業、化工業等產業。

《金融時報》指出,德國勞資這紙協議具指標性,代表年輕一代對工作的態度有所轉變。

柏林赫爾提行政學院(Hertie School of Governance)公共政策教授施望德(Hanna Schwander)說,愈來愈多人會在人生中有幾段希望工時減少的時期,例如照顧長輩、自我充電或留職停薪。

「勞工年紀輕輕就進一間公司,全職工作近一輩子,然後提早退休的時代,早就已經過去了。現在民眾調節個人與職場生活的需求,是愈來愈重要。」

2017年,德國經濟增長了2.2%,是六年來最快的一次。2018年1月份失業率,更是創下新低,僅有5.4%的人失業。不過,在經歷了10年的平均工資增長率僅為0.81%之後,工會感覺到輪到他們要求雇主了。

不過,《南德意志報》認為,在新制申請之後,到底有多少德國勞工願意主動縮減工時?給雇主方便的40小時合約,會不會比給勞工選擇的28小時合約更多?假若勞工缺乏縮減工時的意願,那會不會加劇德國工會本已式微的勞工代表性?誰才是勞動現場真正的贏家,還要再過一兩年的觀察。

轉發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9353  (關鍵評論網- 德國50萬工人大罷工「輪到工會要求雇主了」:每周28小時「平衡工時」怎麼要到的?)